《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由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南生带领学术团队精心打造,近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3卷6册,共200多万字,是首部全面系统阐述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发展历程的著作。
本书将手工业经济意义上的“中国近现代”界定为“1800—2000年”,这一精准的时间定位蕴含着深刻考量与重大意义。1800年是19世纪的开端,选取这一节点作为起点,能让我们在传统手工业最为昌盛的盛清时代基础上,清晰地观察到其在后续岁月里,如何在西方列强冲击、国内社会变革等诸多因素影响下,一步步发生蜕变。而将终点设定在2000年“入世”前夜,是因为此时中国手工业已历经多次转型与发展,新形态已基本定型,恰是对近现代以来漫长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本书运用的“中间经济”和“半工业化”理论,打破了传统研究的局限,使人们能够从更宏观、更全面的角度审视手工业在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间经济”理论是对中国近代手工业经济地位与角色的深刻洞察。该理论认为,近代手工业是一种介于传统手工业与现代机器工业之间的中间经济,也是处于传统农业和民族机器工业间的一条重要的中间经济带。“半工业化”理论则更加突出中国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问题。该理论认为,“半工业化”是大机器工业产生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后,传统手工业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积极应对方式。但其往往为学术界所忽略,人们看到的只是冒烟的工厂工业的发展,却少有人关注那些遍布乡镇的磨坊、织机与工匠。
这两个理论突破传统研究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何近代中国手工业在大工业冲击下仍能顽强生存,以及如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独特作用,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本书在结构设计上打破了传统通史与专题史割裂的叙事模式,通过“纵横联通、通专结合”的框架实现整体演进与行业深描的有机融合。这种创新性编排既保留了通史研究的宏观视野,又通过典型行业、区域案例的深描,呈现出手工业转型的复杂肌理,形成“以线串珠、珠线共织”的立体化叙事体系。
在“纵通”层面,全程梳理1800—2000年中国手工业转化、发展和演变的进程。在“横通”层面,则清楚叙述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在各个区域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情况、各个主要及代表性行业的具体情况和手工业的整体状况。专题与个案研究是“横通”的有效载体。书中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如纺织品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等,作为“观察窗口”,嵌入多个具有时空特性的专题研究。
这种结构创新背后,体现了作者对“通专结合”史学研究方法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行业演变、区域比较、制度变迁等的研究,全书构建起多维度分析网格:既有织布、陶瓷烧造等“长时段行业谱系”的历时性梳理,也有高阳手工棉纺织经济区、环太湖蚕丝经济区等的共时性比较;既关注技术层面的变革,也注重国家政策、社会观念的交互影响。这种编排既避免了通史写作常见的平面化叙述,又规避了专题研究可能陷入的过度局部化陷阱,为复杂经济史研究提供了借鉴。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不仅填补了近现代手工业系统研究的空白,更为理解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证价值。
下一篇:从中国爆款到全球潮流:潮玩双巨头名创优品、泡泡玛特业绩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