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的脑子里都在徘徊着这几个名词:时代、命运、焦虑、及时行乐。
我知道他们为什么会出现,我也知道,他们最终也会湮灭,湮灭在琐碎的生活细节里。
91年出生,虚岁算起来也有35了。年纪一大,就越喜欢回忆,喜欢联系。在斑斑驳驳的记忆里,慢慢构建起自己对历史、时代和个人命运的认知。
回过头来发现,我所居住过的几个小镇,在20年间命运颠倒,其中变迁,颇值得玩味。
2004年,我从N县的X镇,搬到了S镇。至于原因,是X镇的学风太差,且经济基础不好,于是转到S镇的中学就读。父母也陪着做点小生意。
彼时的S镇,街道宽阔整洁,新旧国道穿镇而过,小镇沿着国道延伸,形成一条宽约2里,长约5里的建成区。
S镇经济发达,在一家木业工业园里,集聚了至少20家以上的木材加工厂,在不远处的山顶上,还有矿石掘采厂,后来还发现了一座金矿。
04年-07年那会儿,S镇的劳动力们,下到30岁,上到80岁,都有工可做,一天在木材加工厂做工,能收入70-150不等的收入。
一天结束的时候,把厂里的废弃木材捆上一摞,要么自己烧,要么卖给需要的小作坊,又能挣10-30元。
连七八十岁的老人,无论男女,不需要出门打工,一天都能挣一两百块钱,在那个时候的小镇,这收入已经相当可观了。
可能很多人没有概念。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相当于人均一个月245元。
而S镇的人,肯吃苦一点的话,一天就有这样的收入。一个月收入,就已经超过了农村年人均收入。
家里父母在菜市场租了个摊位,生意从无人问津到生意火爆,早上6点出摊,不到9点,货物基本卖完了。
那时候,我们便常常拿S镇和X镇作对比,认为X镇又没山、又没矿,发展确实不如S镇。
2010年考上大学以后,当时面临两个选择,是回家里的X镇,还是回曾经待过的S镇。毕竟那三年,在S镇也挣了一些钱。
回X镇,只能回到农村。想到回到农村,不仅挣钱不容易,当时的人们还喜欢赊账,到了年底要账都困难。
S镇仍然在发展,往南边村镇结合部的郊区,又建了很多商品房,慢慢的也住了人。
之前在县里,生意竞争激烈,三年时间里锻炼了手艺和生意窍门,回到S镇以后,生意更加火爆,可以说是市场的NO.1,产品也直供好几家酒店,有了一批忠实客户。
比如,郊区的为数几家工厂倒闭了,木业工业园里的木材厂陆续倒闭,直到最后剩下一两家苟延残喘。
山上的金矿企业,因为总是流出污水,被村民反复投诉,甚至一度登上焦点访谈。
与此同时,我们偶然回家,发现X镇在老街对面,建了一条新街,慢慢繁华起来。
X镇的新街仍然在不断扩张,附近的工厂厂房仍然在加盖,镇上有了小有名气的游乐园,也有了商品房,有了肯德基,甚至一条街被本地人称为“小香港”。
S镇还是那样,寂静的木业工业园,空荡荡的街道,以前经常光顾的超市,现在门可罗雀,招牌也已经泛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锦绣之州物华新——解码“山海福地”锦州的文化自信样本
特朗普团队又整活:开售“爸爸”T恤!旗下土豪金手机悄悄删除“美国制造”
Shams:公牛将朗佐-鲍尔送至骑士换回奥科罗
小米YU7爆火催生倒卖订单:交付时间最长56周,有黄牛加价1.7万转卖
下一篇:总投资达178亿元 兴业8个项目集中开竣工